目录
SPR、MST、BLI 技术在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中的应用

1、SPR、MST、BLI技术在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应用:SPR技术:小分子抑制剂筛选:如南开大学的研究所示,SPR技术可用于筛选对特定受体具有高亲和力的小分子抑制剂。在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中,该技术可用于识别与药物靶点结合紧密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,从而发现潜在的药物先导化合物。
2、研究人员采用微量热泳动(MST)技术验证了TH-EVNs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有直接作用,实验结果表明TH-EVNs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的亲和力Kd值为0.78 ± 0.188 nmol/L,二者直接亲和力非常强,具有较高结合力和稳定性。
3、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化领域,研究人员拥有多种技术,如微量热泳动(MST)、等温滴定量热法(ITC)、生物层干涉法(BLI)、表面等离子共振(SPR)和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(LSPR),以深入表征生物相互作用。这些技术提供了从结合亲和力、动力学到热力学的综合视角,对于药物发现和理解分子疾病机制至关重要。
4、在技术手段上,我们运用了等温滴定量热分析技术(ITC)、表面等离子共振(SPR)、微量差示扫描荧光(NanoDSF)、生物膜干涉技术(BLI)、微量热涌动(MST)以及差示扫描荧光法(DSF/Thermal Shift Assay, TSA)等多种先进技术,以满足您的不同研究需求。
5、PROTAC是一种利用泛素-蛋白酶系统对靶蛋白进行降解的药物开发技术。其核心是通过化学分子,将结合E3连接酶的配体与结合细胞内蛋白质的配体连接,实现靶蛋白的高效降解。由于PROTAC分子通常无需很强亲和力即可特异性降解靶蛋白,研究团队尝试将其应用于中药成分及天然产物的靶点 。
中科院遗传所王磊/王冰团队发现SMAX1和SMXL2通过非转录调控活性介导植 ...
1、通常认为SMAX1和SMXL2通过转录抑制功能发挥作用,但此研究发现它们在红光下对下胚轴伸长的调控部分依赖于EAR基序,而对子叶夹角的调控则不依赖于EAR基序,表明存在非转录调控活性。
2、研究发现,SMAX1和SMXL2在红光下调控下胚轴伸长部分依赖于EAR基序,而调控子叶夹角则不依赖于EAR基序,这表明SMAX1和SMXL2存在非转录调控活性的作用方式。